今天的氛圍:👀 先看見外觀,才有想像力。
我是個很在意視覺的人。對我來說,先看到雛形,想像力才會被打開。於是新同事們報到後,我立刻安排了一次「快速亮相」—
今天的流程:
1. Pull repo(GitHub → Cursor)
把舊家的「家具」搬到新工作室,確認檔案、結構都到位。
2. 和 GPT 設計起手式
討論專案骨架與優先序:先完整重現既有報名系統,跑通流程,再擴展新功能。
3. 把需求說清楚,請 Cursor 生 code
我用白話描述「我想要的畫面與行為」(欄位、按鈕、流程、錯誤提示),Cursor 直接產出初版程式,並在我補充需求時即時調整。
4. 開 Docker、串服務
用容器把前後端與 DB 環境一鍵啟動,減少「在我電腦上才會動」的風險。
5. localhost 驗收雛形
打開本機環境,看到報名頁真的跑起來——雖然只是「皮」,但已經能填寫、送出、寫入測試資料。
小劇場(一句話版):
• GitHub:「版本我幫你藏好,壞了隨時回溯。」
• GPT:「先跑通現有價值,再談花火。」
• Cursor:「把你腦內畫面講清楚,剩下交給我敲。」
• Docker:「大家上車,環境我包。」
結果:AI 同事們效率爆表,原本的報名系統雛形很快就到位,看起來有模有樣。搬家第一天,成功點火。🚀
⸻
今日反思 ✨
效率來自「說清楚」。當我把畫面、流程、例外情境描述得具體,Cursor 產出的程式碼就更貼近我心中的成品。